• 关爱弱势群体,与社会温暖相拥
  • 发布时间:2014-11-26 18:20 | 作者: | 来源: | 浏览:1200 次
  •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却最终成为同一个大家庭的成员;他们彼此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却有着亲人般的关怀;他们缺少家庭所给予的温暖,却有着社会大家庭给予的爱,这个群体就是——安置所的孩子。

      2014年11月21日,在秋日温暖的阳光中,云南万通汽修学校的老师们,经过1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了位于昆明市西山区的昆明市西郊安置所。在这里,有两个孩子,是云南万通汽修学校汽车美容班的学生。

      据安置所的工作人员介绍,两个孩子——黄小花和李浩鹏,是在他们十八岁那一年由儿童福利院来到安置所的。来到这个新家后,两个孩子平时和安置所的“家人们”一起做社工活动,帮助工作人员洗衣、做饭,照顾其他“家人”。

    \

      位于昆明西山区的昆明市西郊安置所

      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小花和李浩鹏向其他安置所长大的孩子一样,外出打工。但是因为学历、工作经验等原因,只能做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如餐厅服务员、洗车小工等。在几年的打拼后,两个孩子了解到,想要在社会立足,想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必须要掌握一门技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黄小花和李浩鹏决定学习汽车美容。

      了解到两个孩子的想法后,安置所的工作人员开始多方了解昆明地区的汽修学校。最终选择了位于昆明市经开区的云南万通汽修学校。

      本以为两个孩子的未来有了希望,但出乎意料的是,在学校学习了几个星期后,黄小花和李浩鹏就回到了安置所。最初所长和其他工作人员询问时,两个孩子都说学校放假,直到老师们的到来,工作人员才知道,是两个孩子自己回来的。

      在云南万通汽修学校的老师和安置所社工沟通后,才了解到,原来是两个孩子对于学校的生活不适应。安置所的杨经理说:“我们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不同,从小到大,都是在福利院、安置所生活,突然进入学校,在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学校管理等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不适应”。

      而对于两个学生的无故缺席,云南万通的校领导和老师们都非常关注,为此特意进行了此次家访。来到安置所和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后,两个孩子的现任班主任顾冬老师说:“孩子的不适应是正常的,但是不能一味地逃避。要及时和同学、老师们沟通,更要勇于沟通。”

    \

      万通教师(左一)与黄小花(右一)、李浩鹏(右二)、安置所所长(左二)认真交谈

      经过一个上午的家访,最终黄小花和李浩鹏,和云南万通的家访老师们一起乘车回到了学校。临走时,安置所的社工说:“他们就是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的安置所里,有几百个“家庭成员”,但是身体健康的却只有十几个,因此,他们就是安置所的希望,也是安置所弟弟、妹妹们的榜样。只有他们学成归来,才会给安置所更多的希望。”

      对此,云南万通的老师们也承诺:安置所是两个孩子的家,云南万通就是孩子们第二个家,我们会共同为孩子们打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

      安置所孩子们的宿舍

      午后,黄小花和李浩鹏收拾好简单的行李,和云南万通的老师们踏上了回学校的路。临近离开时,李浩鹏特别开心的奔跑在安置所宿舍楼和行政楼之间,收拾着自己的行李,那种灿烂的笑和早上见到云南万通老师时的羞赧截然不同······

      云南万通汽修学校的校车行驶在回校之路,一路上两个孩子和自己的老师开心的说话,李小花也第一次敞开心扉告诉老师,自己的老家在贵州,小时候被拐卖至云南,被解救后就一直生活在儿童福利院。18岁以后,转入安置所。几年前,李小花回到贵州找寻过自己的家人,也做过DNA比对,但是没能找寻到。未来,他会努力学习好汽车美容,然后开办一家属于自己的汽车美容店,为安置所的弟弟、妹妹做一个好的榜样。

    \

      家访结束后黄小花(左一)、李浩鹏(左二)、云南万通老师与安置所工作人员合影

      对于李浩鹏和黄小花而言,他们没有普通家庭父母的关爱,没有富庶家庭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甚至没有来自大学良好的教育背景,但是,他们有福利院、安置所这样的大家庭,有来自社会的关爱,今后还有来自云南万通汽修学校的教育,在今后的人生路途上,他们必将勇往直前,因为有云南万通,有我们,有我,和你一起与社会温暖相拥。 丁向宁∕文   杨宇∕图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