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和”:纯洁的事业将如四季鲜花接力盛开!——新疆野马回归手记
  • 发布时间:2017-03-07 10:37 | 作者:安青松 | 来源:80后之窗 | 浏览:1200 次
  • 0.01.png

      (转自人民日报3月1日13版:http://www.peopledigital-sd.com.cn/ANNews/ShowInfo.asp?InfoID=115260

      当东方新生的太阳,将沉睡的大地从黑暗中唤醒,全地欢然进入一个新的春天!

      这个春天的焦点,人们还在关注各国领袖们的声音。听他们怎样为一国来谋划福祉,又听他们怎样为天下的道义来发声!

      但有什么样的领袖,要看其背后有什么样的人民。中国故事,让我们从新疆讲起。

      坎坷的命运

      濒危物种野马,有六千万年繁衍进化史,是地球上穿越冰川期得以存活的动物活化石,价值堪比大熊猫,是地球上唯一仅存的野生马种。

      百年来,随着战乱及环境恶化,野马在野外灭绝。

      百年后,流落西方动物园的新疆野马,野性慢慢退化,种群濒临彻底灭绝威胁。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与中国政府协商,将野马重引入至原生环境。此后经多次国际会议建议,中国政府承担了拯救这一濒危物种的使命,原林业部先后与美国、德国等动物园签署了有关重引进协议。一项跨国拯救野马的事业诞生了!

      1985年,中国先后从英国、德国、美国等引进了24匹野马12代、14代“孩子们”,放在新疆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自然环境恶劣,但野马六千万年来一直选择这里为故乡,自有它们的生存逻辑。

      那还是改革开放初期,送回野马的某些人质疑:中国人饭都吃不饱,何谈环保事业?你们送回去的野马,用不多久就会被他们吃掉!

      30多年后的今天,野马在中国不仅繁殖成功,甚至数次达到野放成功,野放的野马也在荒原上繁殖成功。中国几代养马人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在生死磨砺面前没有退缩。至今卡拉麦里野马野外种群达十几个,整个保护区内数量近400多匹。这占全世界野马总数20%左右,让许多马文化较发达的国家顿生羡慕。

      如今你若去新疆大旷野,可能会看到一幅画面:在一望无际的戈壁草原,蓝天白云下一群野马在觅食。忽然,护群头马猛然抬起头来,双耳直立,两眼警觉环视。其它野马陆续停下觅食,纷纷抬头看向远方。一时间,野马群迅速聚拢,马蹄踏起一阵阵尘土。随着头马一声临风长嘶,野马群排成一行疾驰而去……。

      青春的风铃一路伴随

      让野马回归故里,是一项国际性决策。这标志着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的巨大进步!

      但因人类与野马共享一个生态圈,大西北经济发展与环保事业的冲突存在一种巨大张力,明镜高悬一样在拷问着社会各界的选择。要想彻底恢复野马的生存环境,还有无数挑战。

      在新疆最初这支年轻的养马人队伍中,有一位21岁大学毕业生—张赫凡。为了这个“天马”梦,她不顾家人反对和朋友劝阻,跨出校门毅然奔向戈壁滩。起初,风沙冰雪酷热等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生活条件,没能让她屈服。而长期的空旷、寂寞却让她难以承受。她只好悄悄来到马厩,想与野马说说话。可她一靠近栅栏,野马就咆哮起来,用蹄子使劲刨地,用头撞击栅栏,吓得她心惊肉跳。此后,赫凡决心与野马交朋友。

      八年弹指一挥间,靠着马灯微弱的光,张赫凡描绘和记录了野马生活的各个方面,完成了多达30万文字的野马日记,还出版了散文故事集《野马重返卡拉麦里》,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

      去年她又出版了第一本野马诗集。她写道:“梦中早就与你相识,…你是我的挚爱,你是我的精神,让烈日将我晒成你的颜色,直到灵魂也变成你的颜色。”

      她的诗集在国内外不断传颂,那些自然文学非常发达的西方人对这个瘦弱的小女子立刻刮目相看。

      张赫凡的事迹被多种媒体传播到国内外,她的荣誉称号一串串赫然醒目,但她的疾病谁来关注医治?长期的野外生存和强紫外线照射,她患上一种疑难性皮肤病,每天靠激素维持。

      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已经走出了好几批像张赫凡这样的大学生。伴随着野马保护和领养,野马保护者也需要保护和疾病的医治。

      截止目前,野马繁殖研究中心档案在册记录野马638匹,其中重引入野马24匹,繁殖野马593匹,历年流产21匹。但研究中心经费不足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兽医专业毕业的张赫凡,多次因家庭困难想写辞职报告。

      新的困难在不断出现,但爱护野马的力量也在接力传递!

      纯洁的事业以生命为代价

      几年前,四匹野马从新疆阿勒泰口岸出境,被赠送给“马背上的国度”——蒙古国。这四匹野马体格健壮,膘情优越,体态匀称健美。那几位见惯了良马名驹的蒙古国“特使”都亮起眼睛。

      国际间,相互赠送野马是为了改善各国野马的基因状况。过去,中国的野马繁殖基本上都是由别国提供种源;如今,中国也可以输出野马去做“传宗接代”的工作了。

      为了这一成就,野马中心工作人员和社会各界环保人士,可以说是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其中有一位女记者,为此付出了年轻而美丽的生命。

      戴江南出生于新疆,她采写了大量关于动物、生态环境、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文章,获得无数这一领域的奖项,并荣获中国环保最高奖—地球奖。

      戴江南在日记中写道:“选择了思想,选择了行动,就得把爱和叮咛藏在心窝里,把梦的希望装在行囊里,把泪和汗水扔在旅途里。因为,我在追寻野生动(植)物朋友的路上,只有前方,没有终点!”

      “我希望成长为一名环境使者,一名大自然的捍卫者,因为这是一项纯洁的事业。我能在环境保护事业的路上走到今天,得益于良师益友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给予了我勇气和厚望,使我不敢把前进的脚步稍许放慢。”

      戴江南曾无数次孤身与偷猎野生动物的犯罪分子在森林里对峙。特别是矿山开采等经济行为,也在严重侵袭着野马保护区的领地。她本着热爱自然就是热爱人类本身的愿望,以真诚、真相、真情传递来自大自然的信息,从而唤起人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视。

      可惜,大自然的孩子戴江南走了!她的生命止于40岁。戴江南为了她挚爱的环保事业因车祸失去了美丽年轻的生命。据她的亲人介绍,让她不能瞑目的仍是野马脆弱的生态系统受到了新的挑战。野马保护事业是否还后继有人?

      不断接力的拯救

      “对野马的拯救,实在是人类对自己的拯救!”这话来自北京一位学者的口中。作为一名报社的社长,一名国内资深的电影制片人,她被张赫凡、戴江南等众多野马保护者们的事迹所感动。在不断关注中,不知不觉她也成为这个事业的后继推手,她就是赵小玲女士。

    0.02.png

      她认为,野马的意义不仅是让它们自由驰骋在准噶尔荒凉的旷野,回归到自然,展示它们的野性之美,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对绿色经济发展,民族精神重建的一种诠释!

      野马虽然算不上骏马,但在迎接环境挑战面前,它们顽强的意志、铁的纪律、群体协作精神和奔放自由的秉性,这些品质赢得了人类的尊敬。

      赵小玲发现,野马回归伴随着民族复兴,在当前倡导民族传统文化和呼吁民族精神的大环境下,“野马”是最具代表性的,她先向国家电影局申请了一部《野马》电影,还储备了一部电视连续剧和舞台剧。她想以艺术的方式把握及传播野马文化。

      野马回归和野放的事迹,后来被传递到世界各地。在英籍华人薛林凤女士的举荐下,一位英国议员被赵小玲及她的团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担当精神所感动,他们给赵小玲引见了国际著名音乐人约翰•安德森先生。

      当时安德森来到北京,次日就冒着寒雪奔往新疆去看野马。在他眼里,这里的工作环境极其简陋。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工作人员讲述他们开着一辆车出去监察野马野放,要带着干粮和水一个多月才能回来。这些事迹让安德森非常感动。这在西方尤其在英国无法看到,也很难想象。

      不久前,安德森还在回忆这个过程:“起初我怀疑,飞越万里只为看野马一眼是否值得。站在冰冷雪地里,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看一群精致漂亮的小马,这却成为我去年12月的一场灵魂洗礼!我去过非洲很多次,每一次都有一种伤心的感觉,因为有那么多很好的动物都受到灭绝威胁,而造成这些的因素大部分是人为的。读完张赫凡小姐的野马日记,我一下子被吸引了。野马的基因那么古老,诚如这个民族一样悠久。作为一个作家,直觉告诉我,这个故事有一个伟大的戏剧潜力”。

      2017年初春,安德森即将再次踏上野马的故乡。他在英国接受电话采访时说:“无论张赫凡戴江南还是赵小玲,无数人在关心这个环保项目,这说明中华民族是非常值得敬佩的。每一个民族正因为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有执着的信念和理想,同时又有使命感来主动担当,这个民族才会是伟大的民族!”

      非洲有一句格言:“如果你想走得快,自己走;如果你想走得远,一起走!”

      如今,野马不仅界定为动物界的活化石,甚至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野马的未来受到了经费短缺、领地被侵等诸多挑战,但现今人们崇尚大自然,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复兴中国的马产业,统筹生物多样性与经济社会发展,在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前提下,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需要更多的力量来继续接力。

      习近平主席曾在中国马业协会涉外交流活动中说:“马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的马文化源远流长。建设国家需要万马奔腾的气势,推动发展需要快马加鞭的劲头,开拓创新需要一马当先的勇气。”

      为野马鼓与呼,赵小玲及她的团队从国内到国际,从京城到偏远的边疆城镇,感动了无数人,新疆军旅诗人专著《野马赋》;农业大学的专家在学术上给予支持;知名的艺术家自愿担任野马事业的形象大使;国内知名的媒体对野马感人的事件进行了持续性的报道和呼吁;一些社会公益团体也纷纷出手相助……

      联合国文明联盟生态文明委员会常务副主席王戈先生,为野马环保事业击节赞叹,他对野马文化中的“和境界”有更深的理解,愿竭尽所能积极推动这个事业向前发展,动员更多的国际力量来支持。

      他说:“野马环保事业跨世纪、跨国界,没有和的境界难有作为。‘和’是宇宙的核心规律,它是物质和精神统一之上的最高境界。人类不是孤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国人坚守的自然境界就是‘和’。如同和面,中国正在像酿酒师一样,为人类新文明创造一个合宜的风土条件。中国的责任在此,因为正确的风土条件会让整个人类大家庭兴盛。只要天下和,像拯救野马这样纯洁的事业还将如四季的鲜花在人类大家庭中次第盛开!”

      如同有头马在带路,“人性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未来和美”,一个大国领袖口中频频发出“和”声,这绝不偶然。因为“这是我们的民族基因!”(张汉信/文)

  • 相关内容
  • 2013-2014 品牌之家www.pkye.cn 版权所有 | 联系邮箱:news@pk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