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之窗讯:“春风修禊忆江南,酒榼茶炉共一担”是五百多年前画家唐寅在自己画中描绘的江南景象,当年文人雅士在春光明媚之时,郊外煮茶赋诗,踏青寻雅。时值清明节前,春意盎然之景更胜于昔。由无锡市青年企业家协会联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生活月刊》杂志主办,学术支持无锡美术馆,媒体支持华东旅游报社协办的,明前茶会暨《茶之路》分享会在无锡长广溪江南丹青艺术中心举行,近百位无锡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无锡书画爱好者和热心读者一起品茗、赏画、看花、读书。
嗅香
茶会开始前,香道师幸子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香道表演。 香道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艺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中,坚守令人愉悦的的秩序感,使观众在久违的仪式感中闭目嗅香,追慕前贤,珍惜生命,与大自然融于美妙无比的清静之中。
香,不仅芳香养鼻、颐养身心,还可祛秽疗疾、怡神养生。
品茗
籍《茶之路》之缘,《茶之路》主笔、《生活月刊》特约编辑茶小隐,《茶之路》摄影师、《生活月刊》图片总监马岭,与无锡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无锡书画爱好者和热心读者一起,品八千里茶路上的明前春茶,分享追寻和探索茶源过程中的感悟与反思。
茶小隐为此次茶会特地准备了三款春茶,分别是蒙顶黄芽、明前恩施玉露、明前东山碧螺春。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完成的茶叶,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道醇厚,叶形优美,是茶中佳品。因其数量有限,能达到采摘标准的茶叶很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
品茶同时,茶小隐和马岭为大家分享茶之路上的茶和人的故事。寻找茶的源头,也就是探寻中国人的精神源地。一年八个月走完八千里茶路,途经四十余座茶山,结识许多一辈子就在茶山上劳作制茶的茶农,反思人与自然、生命与生态关系。
茶,最本质的属性是一种植物,吸取天地精华生长。茶,从两千年前的陆羽时代到如今快节奏的电子时代,它所体现的包容性令人深思。在讲到云南景谷县“最文艺”的茶农唐望时,茶小隐这样说:“在最初探访唐望之时,他守着大部头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住着简陋的木屋,躺着行军床,在茶山上放羊种茶,而《茶之路》让唐望名声鹊起,许多读者看了唐望的故事,尤其是文艺女青年,不远千里慕名投奔,在热情接待的同时,他也不胜其扰。其实日复一日在茶树间的耕作是清苦且寂寞的,这样的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文艺。茶,回归本源,是一种饮品,一种安静的生活方式。”

赏画
茶会同期举办灵心妙悟——明前四人书画雅集,无锡美术馆馆长、无锡国画院院长王洋,扬州国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顾扬,无锡书画家章为民,无锡美术馆、无锡书画院专职画家顾真真四人多幅作品同时展出。
茶,是国人的挚爱。画,尤其是宋元以来的文人画,更是文人生命、境界的直接流露,也是中华审美文化中生命精神的直接体现。品茗赏画也是国人出尘、洒脱的风雅逸事。画境、茶境皆通禅境。
论茶
据悉,《茶之路》主创团队在结束无锡江南丹青艺术中心的茶会后,来到江苏最美书店——苏州慢书房举行《茶之路》读者分享会。此次分享会主创团队特别邀请了《茶之路》书中曾经采访过的苏州当地茶农——石年雄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炒茶师傅石年雄来自苏州东山,是炒制碧螺春茶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石师傅在分享会现场激情澎湃地为大家分享如何分辨优等碧螺春茶,在被问到下雨天采摘的茶叶和晴天采摘的茶叶炒制起来对成品茶叶口感影响有什么不同时,他情绪高涨,“雨天茶叶表面水分大,炒制时必须带手套,但是戴手套会影响对茶叶品质的判断。无论炒茶师傅境界高低,最先要做的是保护自己。做茶对于农民来说,是维持生计,必须要考虑长久,但是,对于真正的高手来说,即使带了手套也能把握好茶叶品质”,最后,石师傅还热情地邀请现场读者,亲自到他的茶园去参观他如何炒茶。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清明节前,春茶采摘正当时,籍以茶之名,明前相会,共叙茶人茶事。
薛志丹/文
http://women.80end.cn/2015/0403/4489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