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产能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未尝不可
  • 发布时间:2014-11-19 18:45 | 作者: | 来源: | 浏览:1200 次
  •   化解国内过剩产能一直是个难题,海外转移自然是思路之一,大背景是发展中国家也需要现代化,国内难以获得良好收益回报的产能,通过转移则可以在海外再次获得机会。毕竟中国经历的这一切,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一遍。

      李克强总理日前出席第十七次东盟-中国领导人会议时提出,鼓励国内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优势产能以投资、租赁、贷款等多种方式转移到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东盟国家。河北省日前也印发了《河北省钢铁水泥玻璃等优势产业过剩产能境外转移工作推进方案》,计划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省转移境外钢铁产能2000万吨、水泥产能3000万吨、玻璃产能1000万重量箱。

      中国工业化已基本完成,钢铁等产能完全可以满足国内需求还有剩余,而世界上还有大量国家没有实现工业化,从历史上看,大多数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或地区都是靠自建钢铁产能,比如日本有新日铁,韩国有浦项钢铁,中国台湾有中钢,老牌发达国家也多有自己的钢厂,尽管不少钢厂都已整合出售。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历了五次大的产业转移,根据产业转移规律,产能输出国总是将不再贡献太多利润的产业向成本更低的地方转移。如今东盟、南亚、西亚、非洲和南美地区正处于经济发展期,在城市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较大需求。这就意味着对中国来说过剩的产能,有可能是他们的稀缺资源,如果提前布局,就能享受到相关国家现代化的红利。

      当然工人熟练程度、产业环境、生产效率、配套设施都有可能使得目前发展中国家生产成本高过中国,无法与中国本土工厂竞争。中国目前大量向海外出口钢材,可见在成本上具有优势,但是也引起贸易争端,而中国脆弱的生态也不允许发展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

      长远来看,一旦欠发达地区产业走向上升期,需求就会呈现爆发性增长,劳动效率也会改善,而本地化可以节省运输成本,因为钢铁特别是基建用钢、水泥、玻璃等产业对运输半径要求比较高。

      但这其中还有问题待解,就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需求何时会有爆发性增长,大规模产业转移的基础是这些国家有能力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业环境、劳动力,或者这些国家也有能力像中国政府一样通过投资拉动需求;另一个问题是,中国能否在竞争中取胜,毕竟像安赛乐米塔尔这样的钢铁巨头也在类似印度这样有潜力的国家扩建产能。  证券时报记者 余胜良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