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赶街模式农村电商的解决方案
  • 发布时间:2014-11-19 19:09 | 作者: | 来源: | 浏览:1200 次
  • 赶街模式农村电商的解决方案

    赶街模式农村电商的解决方案

    导读: 马云推出千县万村计划,使得农村电商热进入了一个高潮。当马云还在思考这个概念的时候,赶街早已捷足先登。如果在11月8日之前,赶街模式还只是一个人们在探讨是否成功的农村电商解决方案,那么在百村狂欢的农民购物节之后,赶街已然是促进中国农村电商发展的最佳解决方案了。村民们的踊跃购买,各赶街网点的大量销售订单都能够说明一切。

    中国的电商发展从20世纪末开始至今,已经有15年多的时间,而农村电商,电商进村一直是所有电商巨头的难题,也是政府的心病。而在2014年11月8日,中国农民购物节在浙江省的800多个赶街网点同时启动。网点人满为患,村民排队抢购,百万活动赠品将赶街百村联动的农民购物节推向了高潮。

    如果在11月8日之前,赶街模式还只是一个人们在探讨是否成功的农村电商解决方案,那么在百村狂欢的农民购物节之后,赶街已然是促进中国农村电商发展的最佳解决方案了。村民们的踊跃购买,各赶街网点的大量销售订单都能够说明一切。

    作为中国百村联动农村大型购物活动的缔造者,赶街对于农村电商的贡献其实只在于做到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赶街“侵入”了农民的思想,捅破了“窗户纸”

    赶街模式是重模式,正因为重,也导致其如同京东的物流系统一样,难以复制。原来各大电商网站想做农村市场的时候,总是选择比较简单的刷墙,贴小广告等方式,希望农民自己到自己的网站上来购物,其实是没有搞明白农民为什么不使用电商的原因。

    当一个环境相对封闭的时候,人们就会习惯于那个环境中所有的一切,而不会对更好的产品和事物有所追求。电商下不了村,是因为农民不知道电商网站上的产品确实比自己在镇里,甚至去县城里的东西好,而且方便。当他没有体验过的时候,他会认为坐大巴花费60多块,去县城购物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其实,不论是镇里的产品售价和县城里的实体店产品售价和电商平台上额售价相比没有太多竞争力。

    而赶街直接到村的做法直接捅破了这层“看似薄实际很厚”的窗户纸。赶街的800多个网点分布很广,有遂昌最高海拔的高坪村,有进村如走羊肠小道的汪家桥村。很多村对外几乎封闭,甚至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即便知道,也不关心。思想上较弱的积极性也让农村电商难以得到快速的发展。而赶街网点直接进村,争取当地村政府的支持,并且选择当地有威望的村民作为赶街网点的负责人,这样通过一个村民意见领袖带动,配合赶街方便,实惠,东西好三大优势,让村民敢于买第一次,之后就会源源不断地进行购买,而买第一次存在的信任问题,赶街村网点的老板会推动解决。

    在赶街11月8日农村购物节上,这个特点就显得非常明显,一些建设时间相对比较久,老客户较多的网点,在活动参与的效果都明显会更好。而像龙泉的小梅镇大梅村的赶街网点老板所介绍的,从自己买了一个不粘锅,到村里近10个人都要她帮助代买不粘锅就很体现赶街村网点老板的推动能力。

    其实如果以电商对比农村镇上的产品和价格,除了粮油等食品类,镇上几乎是没有任何优势的,而为什么村民依然习惯去赶大集,就是因为没有体验过更好的东西,而赶街下沉到村手把手帮助农民体验电子商务所带来的福利。

    第二件:赶街搭建了为农村定制的商业模式,让农民购物主动化

    下姜村村民姜俄生的回答很能说明些问题,问:主要买点什么?答:买农资农具,问:习惯在哪买?答:镇里买,问:一般多少钱买?,答:要问价钱,他说多少就是多少,也没别的选择啊。可见目前虽然在城市里,已经严重地供大于求,库存积压,但是在村里,由于一定的封闭性,农民还是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产品,而不是主动地去选择和要求产品。而赶街的商业模式就是要促进农民购物主动化,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价位,能够有海量的产品进行选择,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抛开赶街代卖业务不谈,赶街的商业模式就是对原先村民对于镇上的赶大集,甚至花费很长的时间,走很远的路去城市购物的那部分需求进行终端拦截,直接通过赶街网点予以满足。对于村民来说,在赶街网点,你可以足不出户就买到你所想要的任何东西,对赶街网点的负责人来说,他可以通过销售订单来向赶街电商公司反向获得收益,而赶街也能够因此发展更多的网点,实现村民、赶街网点负责人、赶街公司的三方共赢。如果说还有第四方的话,那么寄望于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政府领导们也会对赶街模式更为倾心。

    在商业模式的制定过程中,赶街也充分考虑了农村的特殊性,比如在网点的选址方面,赶街更重视网点老板在村内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以及是不是原来就有村里人经常习惯来购物的门店等,而对门店是否临街没有太多要求。

    第三件:打造成功样板模型,大觉村和下姜村均为经典案例

    大觉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11月8日清晨,大觉村的网点站长黄老板就开始坐在电脑前工作了,大觉村早上到店的村民在800多个网点中绝对不是最多的,但是100多的订单数却能够傲视群“村”。黄老板告诉我们,大觉村的村民别看早上不来,其实东西早就订好了,她向我们展示了下订单数量,有100来单。黄老板解释说,大觉村的村民一般晚上来店多,而且已经习惯了来我这边代买产品,包括婚庆用品,盖新房子要买的家纺,都是在我这边购买。这100单都是关照我在11月8日农民购物节下单的,别让他们错过了低价折扣和礼品。

    大觉村2014年从1月就开始经营,从1月的72单,到9月的181单,实现了2倍多的增长,而11月8日一天就100多单更将刷新大觉村的销售记录。大觉村让村民习惯于来赶街购买产品,增长循序渐进,表现稳健卓著。

    下姜村:亦店亦家,一日10单

    下姜村赶街网点的老板覃杰芳以前就是村里创业的带动者,她之前会找一些来料加工的生意来做,而发现赶街后,立刻让她觉得这个项目很值得做。下姜村11月6日才正式开始营业,而在11月8日就已经有22单,1600多元的收入,这和覃老板的运营密不可分。

    在覃老板的赶街网点内,你总是能够看到总是有客人在,即便没有购物,大家也都会喜欢来覃老板的店,更有意思的是,经常很多村民会围在赶街的大屏幕前,让覃老板展示各种各样的服装供她们挑选,她们还会非常热烈的讨论,最后下单购买。其中还有一名村民正在筹划给家里买一台洗衣机,说是大件,还要考虑考虑,但是也会通过赶街购买。店内沟通的热烈加强了门店的活跃度,增加了网点对于用户的黏性。

    同时信任问题覃老板也处理的很好,许多村民也愿意将自己看上的东西和覃老板进行沟通,听取她的意见,然后让她直接代购,覃老板也会反复征询村民的意见,尤其在敏感的价格预算方面更会注意。

    最令人感动的是,到了晚上7点后,整个下姜村漆黑一片,唯有覃老板的赶街网点灯火通明,而且还有近10个村民在网点或聊天,或购物,或休息。这种亦店亦家的氛围感也是覃老板能够开业2天就有不错收获的主要原因。

    同样是电商行业,京东商城凭借重物流而独树一帜,而赶街也重,而且是真正的深入农村,而通过一年半时间的摸索和发展,终于在11月8日的农民购物节上一触即发,展现自己的价值。马云说过:伟大的事就是无数遍做平凡、重复、单调、枯燥的同一件事情。怀揣着造福农民,改变农村环境的理想,赶街做到了。

  • 相关内容
  • 2013-2014 品牌之家www.pkye.cn 版权所有 | 联系邮箱:news@pkye.com